永生之道
聖經:馬可10:17~31
聖詩:55、259、510 啟應:35

 

 

   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大家平安。我們都知道,會去思索並追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人類獨有的特質。在所有的受造物當中,只有人有這種能力。雖然人的生命,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,但人的心靈,卻總是渴望突破這樣的限制,去探索永恆,追尋永恆的價值。人類之所以有這種能力與特質,乃是上帝在創造之初就已經命定的。傳道書3:11「上帝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。」

 
    人類普遍都在追求永恆的價值,這是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。「上帝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。」這句話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適用。所有世人心裏都渴望永生,都渴望追尋永恆的價值,雖然這樣的渴望有千萬種不同的表現(修道、敬拜鬼神、沈溺性愛、追求極致…),而且有些表現的方式是絕對的錯誤而不應該的,但是這種追求永恆價值的願望還是存在的。因為這是人類的心靈最根本的渴求。這樣的渴求顯明一個真理:人的靈魂並不受限於在時間空間之下的這個會敗壞的有限世界,也無法從這個會敗壞的有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得到真實的滿足。
 
   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年輕富有的猶太長官會跑到耶穌面前,並以謙卑的態度懇求耶穌指示他,要怎麼做才能夠得到永生。請記住,他是一個好人,天賦優秀,既富有又有地位。他來到耶穌面前,顯示他知道自己缺少某種東西,但他又不知自己到底缺少什麼,他只知道,他內心的空虛沒有被填滿;他心中深處的渴求也沒有得到滿足。這一個跪在耶穌面前尋求永生之道的人,年輕、富有、有社會地位、有好的聲望、生活克己、為人敬虔、謹守律法與誡命。以這世上的眼光來看,他實在沒有缺少什麼。但他的內心就是無法得到真實的滿足與安息。這也印證傳道書所說:「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。」
 
   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人心的渴望,同時也可以看到人心的無能為力。永生存在於世人心裏,並在他心中產生一種願望,希望能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希望能解釋生命中種種的奧祕。雖然上帝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,但世人卻找不到永生,所以就不能有安息。即使在最高貴的人身上,這種渴望仍然存在。
 
    這位少年人知道他缺少了某種東西。於是,他急急忙忙的跑來找耶穌,跪在祂的面前,稱呼祂為「好的夫子」,期待從祂身上得到指引,使他能夠得到心靈的安寧與滿足。耶穌在沒有回答他的問題之前,首先反問他:「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?除了上帝一位之外,再沒有良善的。」(馬可10:18)這句話在解經家之間引起一些爭議,有人認為耶穌如此回應是在否認自己的神性。不願接受「良善」的稱呼,正代表祂不承認自己是上帝。但事實上,耶穌並沒有拒絕這樣的稱呼,而是通過反問,向這個年輕人啟示自己的真實身份。我們可以將耶穌的話解讀為:「既然只有上帝是良善的,那麼除非你已經認出我就是上帝,否則你怎麼能夠稱我為良善的呢?既然只有上帝是良善的,除非你已經預備好,要順服我的命令如同順服上帝的誡命一般,否則你怎麼能夠稱呼我為良善呢?」
 
    耶穌講了那些話以後,沒有等他回答,緊接著就引導他回顧律法的要求,也就是那位「良善者」的命令。我們要知道十誡是刻在兩塊石板上的,第一塊石板有四誡,第二塊有六誡。第一塊石板規範人和上帝的關係,第二塊石板則規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。耶穌用簡潔的方式提到了第二塊石板的六條誡命。「不可殺人,不可姦淫,不可偷盜,不可作假見證,不可虧負人,當孝敬父母。」我們要問:「為什麼耶穌要略過前面的四誡不提,卻從第五誡開始說起呢?」那是因為,後面的六條誡命,很容易從生活中得著印證,但事實上,前四誡才是律法的精神所在,那也是耶穌接下來要挑戰這位尋道的年輕人的問題。
 
    那少年人立刻回答,「夫子,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。」這句話並不是空口說白話,而是事實。試想,若這個人沒有照他所說的從小就遵守這些律法,卻想要藉著謊言來瞞騙耶穌,在這個時候,耶穌會怎麼回答他。舉個例子來說:當耶穌在雅各的井邊要撒瑪利亞的婦女回去找她丈夫一起過來時,那婦女卻嘗試在耶穌面前隱瞞自己生命的真實景況,回答說:「我沒有丈夫。」結果耶穌就把她亟欲隱瞞的事揭露出來。因此,若是這個年輕人沒有真的從小就遵守這些律法,耶穌絕對不會默不作聲。
 
    但即使他從小就遵守這些律法,但他的內心並沒有得到安寧與滿足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耶穌接下來要進一步挑戰他。耶穌的要求,正是要衡量這個人和上帝的關係。同時也藉著這個問題回應這個年輕人一開始那對耶穌的稱呼–「良善」。這年輕人稱耶穌為良善,那麼,耶穌要挑戰他,讓他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預備好要承受那良善。這個挑戰,也是關係到律法最根本的精神–「除了我以外,你不可有別的上帝」。若以耶穌為良善,當耶穌願意將自己給予,還有什麼可以與祂相比呢?
 
    那年輕人實在是好人,他已經如此接近永生之門,但卻無法通過這個考驗,因為他的心中應該留給上帝的位置,已經被其他的事物佔據。聖經告訴我們:「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,他們的愁苦必加增。」(詩篇16:4)正因為如此,他的內心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,他的心靈也不能得到安息。
 
    或許我們都會有和門徒一樣的疑問,難道跟隨主就一定得要拋家棄子,一貧如洗嗎?要我們撇下父母,那豈不是抵觸了上帝所賜神聖的十誡嗎?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什麼是孝順父母。所謂的孝順,絕對不是凡事順從。當年老的父母生病不願就醫,我們不能順從他們;當他們的生活不依循社會既定的規範(逆向行駛、闖紅燈…),我們也不能縱容他們。「房屋、弟兄、姊妹、母親、兒女、田地」這些都是上帝交託我們管理的產業,我們對這些都有當盡的義務,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家庭有當盡的義務。因此,跟隨主耶穌,不是意味著我們必須放下這些義務,或是不用理會這些義務。而是我們必須依循真理更合宜的去盡這些義務。不要為了盡義務而犧牲了真理和福音的價值;不要為了盡義務,而違背了天父上帝的心意。不以所託付管理的產業以及所當盡的義務為上帝,而是將整個家庭和所承受的產業,帶進上帝的福音真理之中,帶進和上帝正當合宜的關係之中。這樣做,你不僅不會失去你的家庭和產業,相反的,你將會更深刻、更真實的得著他們。這也正是馬可10:29~30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。
 
    現在我們可以把耶穌在這事件中的教訓,和這種追求永生的願望連繫在一起。我們要問:何謂永生?耶穌說:「認識你─獨一的真神,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,這就是永生。」(約翰17:3 )我們怎能認識獨一的真神呢?就是藉著「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。」我們的主宣告說,永生包括在人的靈魂與上帝之間的正當的關係中。人若生活在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中,他就是生活在永生裏。
 
    最後,耶穌說:「有許多在前的,將要在後,在後的,將要在前。」意思是:有許多你們原本看為最重要的事物,到最後你們將發現,事實上,那些都是次要的。而原本那些你們看為不重要的,到最後你們也將發現,那反而是最重要的。換句話說,永生之道意味著人需要面對價值體系的重組,使人能夠去認識和掌握那真正重要和真正有價值的。最後我要用兩段經文來結束今天的分享:耶穌曾說:「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,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,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,買了這顆珠子。」(馬太13:45~46)保羅也曾說:「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,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。不但如此,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,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。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,看作糞土,為要得著基督」(腓立比3:7~8)願我們都能認識那最有價值的,並且竭力去追尋這個價值,這就是永生之道。